媒體掃描
您當前的位置 :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安芷生、曹軍驥、韓永明團隊等與美國科學家合作,一起研究了黃土高原第四紀自然火歷史,在最近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發(fā)研究結果表明,他們通過區(qū)分兩種不同類型的黑碳、煙炱和焦炭燃燒過程,重建了黃土高原260萬年以來高分辨率的明燃和燜燒變化歷史,并首次發(fā)現煙炱所指示的明燃具有非常明確的冰期—間冰期旋回變化規(guī)律,且與深海氧同位素、大氣二氧化碳、不同區(qū)域的粉塵等都具有較好的相關性。

  自然火(野火)在地球上已經存在超過4億年,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的輻射效應等改變氣候系統(tǒng)。

  但是,它在長期地質歷史中的作用如何目前并不清楚,這主要由于人們并沒有弄清楚自然火在冰期—間冰期中的表現究竟如何。這也導致在地球系統(tǒng)中自然火的作用被忽視或者低估。

  該研究表明,由北半球大冰蓋所調制的內陸氣候干旱化是自然火控制因子尤其是明燃的重要控制因子。

  同時,作者還提出自然火通過排放溶解鐵,可以改變海洋生產力,從而影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一步影響氣候和內陸干旱化,形成一個正反饋。為此,在未來的氣候變化研究中需要考慮自然火在地球系統(tǒng)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古火研究區(qū)分明燃和燜燒。煙炱——燃燒過程中通過氣粒轉化過程在高溫下形成的碳球粒,在古火研究中指示明燃;焦炭——燃燒形成的難分解的含碳殘留物,在古火研究中指示燜燒。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822035117 

《中國科學報》 (2020-03-13 第1版 要聞)
附件: